当前位置: 首 页  >  观点荟萃  >  正文

丁国旗:文艺社科界迎来大有作为新机遇

时间:10-09  来源:  作者:

    2019年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新时代我国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性质、工作职责等进行了新的阐述。这是继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之后,又一次关于文艺问题的重要论述。也是继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在本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艺术界和社会科学界放在一起来谈,虽然是源于对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政协委员共同交流的客观需要,但将文化艺术界与社会科学界放在一起论述本身,却让我们看到了它们之间存在着的许多共同特征与共同规律。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和要求,对新时代广大文化艺术界和社科界工作者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与理论意义。

  一、文艺社科工作的性质与地位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文化文艺事业、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这一论述将文化艺术与社科界工作的共同性质以及这一工作的重要地位深刻揭示了出来。

  首先,从表面上看,文化艺术工作与社会科学工作确实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从思维方式上看,文化艺术更多地倾向于形象和感性思维,而社会科学工作则更多地倾向于逻辑和理性思维,文化艺术是一种艺术创造,而社会科学则是一种理论思考,二者的工作方式也是完全不同的。然而,习近平总书记从总体上加以把握,发现了二者在性质上的共同之处,即它们都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那么,靠什么来培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呢?这就是文化文艺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其次,也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谈到了文艺社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即提出了“两个十分重要”:一是“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二是“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早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在谈到文艺的地位和作用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已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而在2016年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时同样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照以上这些论述,这里重新提出的“两个十分重要”,则可以看成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原有文艺和社会科学地位与作用相关论述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这里,将文艺和社会科学的作用与“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突显了文艺和社会科学与党和国家具体工作的直接联系及其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文艺社科界的职责与使命

  在这次对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政协委员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再次强调了文艺社科界的重要作用,同时针对文艺社科界的工作特点,就如何做好文艺社科工作提出了“四个坚持”的期望和要求,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这“四个坚持”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广大文艺社科工作者进行文艺创作与学术研究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于文艺与时代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进行了非常系统的论述。他强调:“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这一重要论断。而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中,他同样论及了社会科学与时代的关系。他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可以看出,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是习近平对文艺和社科工作实现创新发展的一贯要求。

  同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的基本命题,也是对哲学社会工作的基本要求。在文艺讲话中,他重点谈了五个问题,其中第三个问题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而在哲学社会科学讲话中,他同样提出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这一命题。

  精品就是优秀的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他提出了“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这一观点,并认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基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委员见面会上所谈到的,“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这也就决定了无论是文化文艺创作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都必须将“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摆在关键位置。文化艺术与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都属于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而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到,“四个坚持”的基本内容虽然不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委员见面会上第一次提出的,但将其放在一起来谈却是第一次,这充分证明了“四个坚持”在文艺社科界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另外,我们还应看到,“四个坚持”在实际工作中是互相包容、互相支撑的。无论文化文艺工作还是社会科学工作,不与时代同步,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无法奉献出精品力作,而没有精品力作,也就更莫论用明德去引领时代风尚了。因此,“四个坚持”既是文艺社科工作应该依循的基本原则,更是广大文艺和社会工作者落实职责与使命的集中体现。广大文艺和社科工作者一定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这次讲话为契机,切实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转作风、树新风,出精品、育人才,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这一要求,在不断提升文化文艺创作生产质量与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个体系”建设方面,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