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观点荟萃  >  正文

俞可平:收入、教育、司法公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时间:04-18  来源:搜狐教育  作者: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我是一个政治学者,此次参加“中国教育30人论坛”感到特别荣幸。这个论坛的主题是教育公平,公平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价值。为什么是永恒价值呢?因为特别不容易实现,且世界上也没有绝对的公平。比方说今天安排我第一个发言,在座的很多教育专家可能觉得不公平,怎么让一个搞政治学的人第一个发言?我也觉得忐忑不安,但还是非常感谢主办方的美意。

  我想从去年我编的一本书《国家底线》说起。我邀请了政治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专门谈公平正义和依法治国。书发行以后,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以内重印了8次。我就特别高兴,不是因为这本书的发行量大,而是因为这本书的“序言”里面我提出了一个理念,就是“做人要有底线,治国更要有底线”。做人要有两条底线,一条是道德底线,一条是法律底线。治国也一样,一条是道义的底线,一条是法律的底线。道义的底线就是公平正义。今天我想从宏观的角度来谈公平正义的几个问题。

  首先谈谈我们在公平方面面临着的严峻挑战。十八大确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平等”和“公正”,但我们在公平正义面临着许多必须解决的问题。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和家庭财产的不平等;新的三大差别开始形成,除了居民收入差别外,还包括城乡差别和东西部差别;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不平等,如教育、就业、参与、环境、健康 安全、性别的不平等,特别是基本保障不平等,如最低工资、退休、医疗等。上述这些不公平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首先要价值,离开公平正义就无从谈论社会主义。严重的社会不公也会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政治学有一个公认的研究结果,就是当一个社会公平正义低于某个节点的时候任何人都会不满意。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这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首先是市场经济的自然逻辑。很多经济学家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我认为市场经济的自然逻辑就是不平等,所以很多进步思想家包括马克思都不喜欢市场经济。但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自然逻辑不是没有办法,我们有办法,就是国家调控。你有看不见的手,我有看得见的手。其次是非均衡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战略。“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我们十分成功的改革战略。但如果长时期不及时调整,就会产生社会不平等的负面后果。其三是社会公共政策的某些失误,如至今仍未开征遗产税。其四是某些特权和腐败的消极后果,最后是传统文化的某些消极因素,如某些性别歧视和职业歧视等。

  这些年来,党和政府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做出许多重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效果。首先是把公正和平等确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更加突出公平正义;其次是调整发展战略,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转变为“公平优先”;其三是推出了许多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举措,从初次分配到再次分配都加重公平的考虑;其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举措,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更多向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最后是进行社会政治体制改革,如户籍改革、取消唯GDP考核、人大代表选举改革、教育改革、遏制腐败和特权等等

  但是我们依然在公平正义方面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下一步怎么办?提五点建议。第一,我们要更加重视公平正义,进一步认识社会不公的危害,要在道义上将公平正义置于最优先的地位;第二,进一步调整税收政策,使其更加有利于低收入群体;第三,改革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幅度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水平;第四,改革移民、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政策,使之更加有利于社会平等。第五,深化改革,消除体制性的不公平,重点推进收入公平、教育公平和司法公平。这些都是社会平等公平的基础。收入公平是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司法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而教育公平则是社会公平的能力基础,教育公平给每个人实现公平权创造能力。

  最后我的结论就是:既然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把公平正义当作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我们就要更加认真对待公平正义,把公平正义放在改革的最优先地位,并把是否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当作评价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