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精彩报告  >  正文

王国刚: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时间:04-20  来源:由“华大讲堂”主办方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作者:王国刚


 “华大讲堂”第二十二讲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王国刚

                2011年619  

 

一、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提出  

 

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概念,很多地方都能用到,但是在相当多的场合人们并不清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真实含义,那么要把这个问题讲下来,我们从什么地方开始,从去年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二五规划开始。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  

我们从去年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报告开始,因为三个月前通过的十二五规划是把整个规划拿出来,可是规划的主要精神是什么,往哪走,这个是在十二五规划建议报告中开篇讲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国十二规划的主线,这个发展方式转变将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的一场深刻变革,它要贯穿于各个方方面面,各个领域。这个话可能我们很多人听起来只是觉得这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这里面就有一个,当某一项政策措施出台,我们用的是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用这个概念的词。问一下,在此之前,什么时候用过,它用过,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讲过,要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是一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要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三十年下来,中国发生了多大变化。  

虽然在1978年底,我们在学这个的时候并不知道后面真的变化有多大,但是感到,这是一个使命,这是历史趋势,这是一个紧迫感。那么现在再一次提出,大家就应该明白,它所管的时间并不是十二五规划,包括十二五规划在内,未来二十年、三十年,可能这都是具有根本性的变化。那么在这里当然需要问一句话,既然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什么地方转到什么地方,这是理解这样一个转变的关键所在,那么这个话题我们后面慢慢讲谈。  

在这样一个问题之下,紧接着讲了五个坚持,其中包括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这样一场转变的关键性步骤,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创新等等一系列,再下来讲,做这些干什么,要保证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于这样一个“全面”,我们大家也听了很多,可是问一句话,什么叫全面 ?做到什么程度算全面?什么叫协调?协调到什么样叫协调?什么叫可持续?用时间序列来讲可持续是什么含义?等等。这后面有着一系列的文章,那么要讲这文章,我们就需要回顾历史。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进程  

这个历史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这一轮所讲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提。第一次提是九五计划时期,当时用的词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什么叫增长方针方式转变?当时的含义指的是在工业经济内部,由原来粗放式经营转变为激越式经营。这就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原来是粗放式经营,为什么粗放式经营需要转变到激越式经营?  

这不是一个人为的事情,而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客观过程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49年成立,经过了四十多年的历史,而这四十多年历史中,我们市场上的状况基本上是供不应求,号称短缺经济。  

但是随着我们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市场的情况开始逐渐转变,按照1995年制定九五规划(因为九五规划是从1996年到2000年的),在制定这规划时候已经发现了。到1996年中国有60%左右的日用生活品将出现供过于求,在这个背景下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了1998年,中国日用生活品有95%以上出现了过剩,什么意思,供过于求。  

那么问大家一句简单的话,在市场上供过于求的格局形成了,对于商家而言,竞争的第一手段是什么?谁能够简单的回答一下?市场上供过于求,买方市场上形成了,商家竞争的第一手段是什么?降价。我想说谁都能回答,知道降价后将引发什么问题么?降价,对于商家来讲,直接对比的就是销售价格和成本。  

如果销售价格等于成本,他没有利润;如果销售价格低于成本,他亏损;如果销售价格降下来,成本没降,他利润减少。这对商家来讲,就已经是一个根本性问题。为什么,因为原来经济是短缺的,什么都短缺,在什么都短缺的条件下,商家生产什么都能卖的出去,都能卖个好价钱,都有利润可图。这就是为什么原来粗放式经济能够形成的一个主要成因。市场面上随便生产什么都能卖,现在不行了。  

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在最直接的关系上,就必须考虑成本,为什么,因为价格在下降,而这个价格在下降,还不是说下降几个月、下降一年就完了,还不知下降到什么时候。那么就必须考虑到生产效率问题,由此激越式经营式问题自然就提出来了。  

 

(三)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三个基本现象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基本现象。  

第一个基本现象,物价开始下降,物价出现负增长,从这个时候有一批人就开始叫中国通货紧缩。我们说那根本不是通货紧缩,跟货币没有关系,就是市场上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如果这个我们再顺着讲一句话,因为没有太多时间把这个细讲,想想看,如果在这时候,你想治理通货紧缩,你的意图是什么?要知道到1998年以后,物价负增长比较严重。那么我们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98年,大约走了将近五十年历史,我们在短缺经济中渡过,好不容易出现了买方市场——供过于求,大家有选择权了,消费者可以在市场上有选择权了,你说治理掉,你的含义是什么。咱们还得回到社会主义,就是短缺么。明白这含义吗?所以它不是那么回事。  

然后第二件事,大家也都可以看到,如果有些人当时没有记录,没关系,去看当时的不管是各类媒体,还是文章,我们企业从这个时候开始大谈核心竞争力。这时候企业开始谈科技是核心竞争力,管理是核心竞争力,市场营销是核心竞争力,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如此等等。讲一大堆的核心竞争力。  

也就在这个时候,北京开了若干个会,会上我说那不是核心竞争力的问题,这就相当于一个人体一样,它是一个有机体,你没法讲这有机体是心脏为核心,还是脑袋为核心,是血液为核心,还是神经系统骨骼为核心,说不清。  

所谓的美国以创新为核心,德国以精密为核心,那是后来人们概括说它具有某项特征,而它的每个企业都是个有机体,是个完整的。而我们的企业呢,在1996年的过程中,可以讲,我们还是在一个低水平的地方刚刚起步,因为我们碰到的原来是短缺市场。短缺市场经济学的另一个解释是非成熟市场。只有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才能出现成熟市场。我们刚刚迈入成熟市场的门槛。所以我们企业是非成熟市场中的企业,企业是非成熟的,在这个时候,不考虑整体的再造,而是祈求于获得武功里所讲的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那一招,我告诉你那一招是不存在的。因此不存在核心竞争,只存在整体素质提高所得到的整体竞争力,或叫做综合竞争力。  

当然了,我也告诉很多人,你们所讲的所有的所谓核心竞争力都只有一条,叫做成本。你不论是人才问题、是技术问题、是管理问题等等都是耗成本就能过下去。可是企业,在它的运行过程中,最重要的财务指标应该是收入,营销额,营销收入。全世界五百强靠什么来评,靠的就是销售额。只有一个指标,为什么?有了销售额,就能够对你的各种财务指标进行处理。如果销售额高于成本,你就有利润。如果都不讨论销售额,光讨论里面的成本是远远不够的,那不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务指标,这是当时的第二个事。  

当时的第三个事,从这个时候开始所谓的资本运作、资本经营,这个提法在全国普及开来。许多人拿起了这个概念进行炒作。为什么?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既然需要调整,也就有了企业面的一系列的资产公司重组并购,那么当然所谓的资产竞争就没了,因此低成本扩张,资产膨胀,资产扩张等等都在这里应运而生。  

那么在这里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事情。我想在座的人,有个人的名字应该是比较熟悉的,这就是北京的那个开发商叫任志强,你们应该是比较熟悉的。当时我们给任志强做了一场咨询讲座,他请我们去,去干什么呢,他要解决资金来源,要融资。我们对他的集团做了两个多星期的调研,调研下来给了他一个建议,不是融资问题,而是产业再造。为什么?因为当时他的集团资产总量三十多个亿,其中有二十个亿左右在房地产上。但这个集团下面是横跨十七个产业部门,一百三十多家企业。所以,我们给他的建议是该卖的卖掉,该送的送掉,迅速集中,握紧拳头,别什么都干。后来,他就听了这个建议。因此,在9798年以后,他干的事情主要是这几件事,这才有了他后来积聚的足够的资源把他华远做大做强。  

 

(四)企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时的背景就是这样,他尚且如此,你就知道当时中国的企业是什么概念。虽然面对着1998年的工业经济内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们那个时候提出的叫两个层面,九个方面的调整。  

哪两个层面呢?第一个层面是产业层面。产业层面有四个方面需要调整,一个是产业组织结构,第二个是产业关联结构,第三个是产业区域结构,第四个是产业技术结构。那么产业的这四个方面必须落下来,落到企业面上。  

所以我们提出了企业面上五个方面的调整。第一个是企业的资本结构,第二个是企业的资产负担结构,第三个是企业的资产规模结构,为什么,需要做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降低单位成本的重要路径。第四个是企业的资产技术结构,第五个是企业的产业结构。  

本来在企业的微观层面上讲是没有产业结构问题的,为什么?因为本来的市场竞争是专业化竞争。一个企业做一个专业化的东西,所以没有产业问题。当然,也没有产业结构问题。但是因为中国前面是短缺经济,企业生产什么都挣钱,就出现了我们的企业当时贯彻的多元化经济战略。一个企业可以横跨若干个毫无关联的产业,这手伸的够远的。像刚才所举的任志强这个例子,他有十七个产业部门,他准备干什么,那是准备干国民经济,是不是。但那个短缺经济能够成立,可是一旦进入了真正的市场,供过于求,方市场就不成立了。因为在真正的市场中他每一个产业都可能、或每一个企业都可能没达到这样一个产业进入门槛的最低要求。因此,这时需要调整。  

那么这些调整下来,可以说从1996年以后一直展开,1998年进一步强调了这事。所以1998年又加两字,叫根本转变。原来叫转变,后来叫根本转变。我想这个过程,大家看下来就清楚了,这是第一次所讲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五)由“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的概念转变  

到了第二次。2002年我们开十六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提出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增长改成了发展,那么我们一些缺乏经济学、或者不是经济学专业人士可能对这不了解。认为不过是改了个字而已。  

但是经济学上既有增长经济学,也有发展经济学。这两门经济学内容是不一样的。如果两个一样的话,就没必要叫两个名称了,我想大家都明白。增长经济学主要讨论的是怎么有效运用各种生产要素,来促进经济增长GDP创造。所以他的中心指标是GDP增长率。  

发展经济学从开篇讨论产业结构,然后讨论的是资源环境,讨论的是人力、教育,讨论的是医疗保障。什么意思?发展经济学讨论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的质量关系。增长经济学讨论的是经济数量关系。质量和数量,当我们没解决数量短缺问题时,数量是重要的。但是随着买方市场成熟,供过于求,质量变得异常重要。  

这就好比说,当经济处于短缺状态时,你家有盏灯灭了,你上街去买灯泡,首先考虑的不是这盏灯能点一千个小时,还是五千个小时,而是有没有灯泡。先买来今晚先不摸黑再说。是不是这个概念?随着市场上灯泡多了,你随时都可以选择了,这时你开始关心这灯泡的质量如何,能点多少时间,耗电量如何,是不是关心这事。  

所以这时候,我们就从原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变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但是这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然是在工业经济内部讨论。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讨论内容是怎样改变我们以前经济中高耗能、高污染的状态。实现低耗能、环保型工业增长状态。所以从这个时候我们开始讲什么?节能减排。那么大量的工作在这一块。  

可以这么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推进了工业经济发展,那么在全国,节能减排的工作在不断深入,我们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整个工业布局也在逐渐的改善。这都是在工业的内部发生的,那么其中的措施,包括了投资,包括了资源重新配置,公司重组,包括了技术进步等等一系列的内容,成效不小。  

2008年,我们遇到了美国金融危机出现,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再次启动了工业经济发展战略。所以2009年出台了十大战略信息,十大战略性产业的振兴规划。这十大战略性产业,九项是工业经济类,只有一项是物业。2010年我们出台了七大战略新兴产业战略发展攻略,这些都写进了十六大。  

 

二、内需的两个部分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下面问一句,这一轮我们再次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从哪转到哪,还在工业经济内部吗?是那么一个简单的情况吗?这是我们需要认真去讨论的问题。那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进一步深入往下讲的。  

(一)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  

要讨论这,我们就从一个起点来算,哪个起点呢?扩大内需。我想我们大家都知道,对于一个十三亿人口的中国来讲,扩大内需永远将是中国的基本经济过程,因为十三亿人口的东西,需求不可能祈求它国来解决。有人说,中国可以少种点粮,从世界上进口,这句话说得轻佻。知道中国少种点粮,从世界上进口什么含义吗?如果假定中国粮食供给率只有90%,那就意味着我们10%要从世界上进口,如果10%要从世界上进口,那就意味着我们得有一亿三千六百万人的吃饭问题要依靠于国际市场,那等于多少国家的产业啊?明白这意思吗?你以为中国只有一千多万的人口10%那不过是百百万人而已啊,是不是。那不可能的事。全世界每年国际贸易中交易的粮食总量都不够中国10%,也就是1.3亿人口的消费。你就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体量太大了。  

那么下面就来了,内需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讲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个叫消费需求,一个叫投资需求。下面我们就问大家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在中国,扩大内需就眼下言,当然你也可以从20072008年算都没关系,就扩大内需的重心而言是扩大消费内需,还是扩大投资需求?你们给我一个说法,是消费需求,还是投资需求?是消费需求。  

 

(二)现状:消费率的下降  

我想就这句话而言,那么一般回答就是消费需求。在中国GDP中,2000年,消费率达到的是62.3,储蓄率和消费率是一个对应概念,二者加起来为1,所以储蓄率只有37.7,我想这个很简单。但是这个消费率从2000年一路落下来,落到2009年,剩下48,也就是从2000年到2009年消费率在GDP中降低了14个百分点。2010年数据要到今年10月份才能出来,我们估计数大约在47.2左右,如果严重一点可能在46点几,还在下降。  

从这个概念上来讲,提高消费率确实紧迫,没有异议。所以我们许多人都在讲提高消费率,扩大消费。但是我想问的是,这样一个直线下落,是怎么下落的?为什么下落。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事情大家应该知道。因为一提到消费率,有人就告诉我们,中国的农民还需要扩大消费,告诉我们还有许多低收入的是低保,很多家庭是困难的,我们觉得这都对。  

但是,从2000年以来,中国不都在努力解决他们的问题吗?从农村来,我们在这过程中做了村村通路工程,村村通电工程,村村通彩电工程,村村通电视工程,记不记得?如果都不记得没关系。2009年,我们扩大内需家电下乡还记得吗?那卖了三千六百亿,还记得吗?可是为什么我们做了如此多的努力,消费率还在下降?  

因此,你用这些低保来跟我说话就已经缺乏足够的论证,因为这些事不是没做,每年都在做。力度不是小,而是每年都在扩大。大家想想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保障都已经到农村的老人去了,是不是,养老保险都到那个地方去了,可是,我们消费率还在下降,为什么?难道这十年下来消费率下降到如此程度还不够让我们警觉吗?还不够让我们深刻地去反思究竟问题出在哪?  

 

(三)“吃、穿、用”的消费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把消费做进一步细分。为什么讲这一点?因为到目前为止,许许多多的人讨论投资和消费,都不对消费做进一步细分,所以为了解决这事,我们必须细分。那么,我们把消费分成两大类,六个方面。  

哪两大类呢?第一类,我们叫做吃穿用,第二类我们等会再讲。先讲吃穿用,根据数据分析,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消费支出水平提高,吃在人们消费中所占比重是在不断下降的,这样一个现象并不只是中国的现象,是全世界各国的现象这个现象在经济学最初是由恩格尔提出的,所以叫恩格尔系数,或者叫恩格尔定律。那么中国的概念也一样,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这块都在不断的下降。  

     如果有人对这个表示异议,没有关系,你可以自己去试,也可以让他人试,去试一试看看你有没有办法让吃在你的消费比例中上升,我这里所讲的不是某一天,而是年度。不想查,用十年计算,你可以取你的基期,比如说2005年,一天吃五两的粮食,06年吃六两,07年吃七两,如此往上吃,十年下来,一天吃多少。同时,你要知道按照这种吃法,按年度增长率的对比,它的增长率仍然是下降趋势。是不是,你们试试看嘛。如果粮食不行,没关系,蔬菜、水果、蛋、牛奶,随便选,算算看,它肯定是下降趋势。所以就问,中国扩大内需支持中国的经济增长,建立在吃的增长上你们觉得有多大可能性,有多大空间,有没有。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穿和用,根据数据分析,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水平提高,穿和用在人们消费中所占比重也在下降,而且下降速度还挺快。这个同样的概念你们也可以自己去思考。比如说穿的,以任何一年为起点,第一年买了两件衣服,第三年买了三件衣服,第四年买四件,你看看你能买多少。我相信十年下来,你能去超市卖衣服了。所以那比例也在下降。  

这都在下降,是什么含义,还回到我们前面所讲的,记不记得刚才我们讲的,中国从1996年中国60%的日用消费品到199895%的日用消费品都过剩了。这些日用消费品是什么?这些日用消费品主要就是吃穿用,而且特别集中在穿和用上。为什么?因为吃的内容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受到农产品供给除了自然灾害的影响,所以尤其是穿和用,早都已经是买方市场,商品过于求。  

这就有了一个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大家听听看,是不是这个道理。比较简单,说任何一个产品生产出来是供给,供给要满足需求。如果对这种产品需求有一百,但是这种产品的生产能力只提供了20%的供给,那么当中的缺口有多少,有八十,这个八十就是产品未来增长的空间。不管它是多少年但是如果这种产品需求有一百,供给已经到了一百二了,你告诉我这种产品的增长空间还有多大。从产能角度,是产能过剩了呢,还是产能不足?是要扩大产能呢,还是要准备淘汰过剩产能呢?明白这意思所以在这样一个情况下,穿和用1996年以后就已经进入过剩状态。你们认为,在这些方面还有多大的能力还能支持国民经济增长扩大内需?有吗,有多少?  

 

(四)现状二:扩大内需的困境  

如果这句话讲了还不够,没关系,我们还有一句话。不知有多少人还记得,当中国实现了第一个二十年发展战略目标,在2000年实现的时候,我们讲了一什么话,什么小康基本实现了?温饱型小康基本实现了。什么叫温饱型小康基本实现了?吃穿不愁了。还在吃穿上大做文章,要靠这东西来支持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可能吗?是不是?有人说那还有贫困家庭。没关系,咱们在场的大家可以做一个简单实验。  

以北京为例,北京从今年六月份,持低保的家庭,介于物价上涨,低保的人群的财政补贴提高到500块钱。我们假定有一个家庭都是吃低保的,一个月1500块。根据这样一个低保补贴,他们过了半年,现在你到他家去。说要扩大他内需,解决他消费,给他一万块钱,你认为,你走了以后,他一万块钱拿去干什么?存钱。扩大内需了嘛?买东西了吗?没有。存到银行去,为什么?  

人们的消费是一个习惯。它是逐步改善的一个过程,不是突变的过程。所以不可能你给他一万块钱,你这头去了,他拿这一万块钱跑到街上,去买个,比如说,等离子的或者液晶的彩电回来  

但是这个事情不一样,我们好些人就喜欢拿低保来说话。中国有多少低保?前两天人民政府才公布了数据,两千三百万。什么意思,在中国十三亿人口中,所占比重不足2%。难道中国的整个GDP,整个经济的发展是靠这不足2%的人扩大内需来解决的吗?拿他们消费增长来解决吗?显然不是。  

关于这个问题,有人讲了另外一段话,这段话很有意思。这个不是今天才讲,九十年代中期,1998年以来,就一直有人在讲。说为什么中国的消费率上不去?是因为中国人有效消费需求不足。这句话讲得很拗口,这是个非常专业的经济学名词。有效消费需求,我们用简单的话来讲,就是大家没钱来买东西。我们就问了,是这样的吗?果真中国这些人没钱买东西吗?  

你们觉得呢?就全中国而言,你说某些人没钱买东西,尤其在今天我们这个场合,有一批学生,学生还没有挣钱,所以,你们在买东西方面有困难。这没有疑问。但是,就全中国而言是没钱买东西吗?  

 

(五)现状三: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  

我们先看一个简单的数据,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数据。到今年四月份,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金额三十二万亿。知道三十二万亿是什么含义吗?全世界各国按居民储蓄存款而言,中国就多。有人说,把发达国家,美国、欧洲各国、日本等等都加起来,居民存款加在一起,恐怕还没中国多。我没做过这计算,不知道。反正,三十二万亿,大致等于五万多亿美元,非常大的数目。  

这三十二万亿,如果按照每年净增额,每年新增的这一部分来算,什么概念,给大家一个简单的数,我们一年新增储蓄存款突破一千亿,是在1989年。从1949年到1989年,用了四十年的时间,突破一千亿。一年新增储蓄存款突破一万亿,从1989年到2002年用了十三年时间。从每年新增储蓄存款两万亿,那是2005年,用了三年时间。从两万亿跳到四万亿,那是2008年,也用了三年时间。三万亿这个槛没走过,一下子到了四万亿。今年一到四月份,城乡居民新增储蓄存款有两万六千亿,你告诉我有钱没钱。有人说不对,我说不对没关系。  

我们大家随便举一些简单的例子。我想说大部人都有手机,我们在座的五年以来,2006年到今天,五年以来,没换过手机有多少,能告诉我吗,举举手看,有几个?如果你们有兴趣,到美国的华尔街,到英国的金融场,去看一看那些高级白领,百分之七、八十的人今天用的手机还是九十年代中期的。你没钱,没钱你的手机换的那么频,这事就明显的搁在那。如果这还不够,有家庭的,也可以讲讲,这五年下来,有多少家庭没换过电视的?从二十九寸,到液晶,有多少没换过的?你们有兴趣,到日本、到澳大利亚、到加拿大、到美国、到英国、到欧洲等等各国去看看,去看看家庭里面,到现在用黑白的有的,用十二寸、十四寸有的,去走走看。我们换的快着呢,快到什么程度,新东西一出来,两年左右就进入市场饱和状态。想想看,这是3G手机,2009年第四季度推出来的,到现在中国已经卖了一亿六千万台。  

当然也有人提了另外的概念,说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存款呢?说是因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人们存那些钱是为了看病、养老的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不否认,在那么多的存款中,有为了未来的。但是以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来解释这个事是不成立的。为什么不成立,问大家一句简单话,从1996年以来,到现在,这十几年历史中,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更完善呢,还是更不完善?我想说,有目共睹,更完善了,大大往前走了。可是我们居民储蓄存款,从1995年两万九千亿,涨到刚才所讲的三十二万亿,十倍以上。你们觉得还不够吗?所以,这过不去。  

有人就列出了数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存款呢,说80%的存款由20%的人拥有,从而表现出了所谓的贫富差别。这类话题,你们每年都可以听到一个类似的。拿出一个数据,然后你再往下追的时候就会发现不明不白的事,随便举几个数。  

去年,有人说中国有六千万套的住房属于空置。记不记得这事?知道六千万套是什么含义吗?我们从1998年一直到2009年建的住房,城市里所有的住房,按套数计算,你知道一共是多少吗?一共是两千多万套,也就是说所有住房都没人住的话,还有将近四千多万的空缺。你们觉得这成立吗,所以这一出来就是胡说八道。然后就说这数据是从哪来的,说是从建设部,建设部说从来就没这统计,建设部对这根本解释不了。然后说是电力部门,抄电表的,电力部门也否定,这些数据哪来的不知道,有人随便编造的,然后引起某种社会舆论。  

在股市中也有人说有三千亿美元进入股市,而有一千五百亿进入股市,如此等等。我们都问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你怎么知道。那些进入股市的钱都要到你那报到,你好有本事啊,是不是,没有到你那报道,不能进入股市,所以,你知道,所有人都不知道,中国如此多的监控机关都不知道,就你知道,好有本事。  

刚才这也是,20%的人拥有80%的存款,你怎么知道?中国人民的居民储蓄是保密制度。中国人民总行都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各商业银行为了自己的经营活动,也只把高端客户根据经验拿出来作专门的对比,也没有作全部对比。你怎么知道20%的人拥有80%的存款?为什么不是20%的人拥有90%的存款呢?15%的人拥有85%的存款呢?如此等等。正好是20%80%,黄金分割率,这黄金分割率还真有效,在什么地方都管用,是不是。这是第一个问题。  

以后碰到这种事,你们都可以问,你凭什么知道这事?知道什么意思吗?一张问卷调查,不讲前面设计成本,不后面处理成本,光调查成本,现在最低的是一百块钱。问一下,你准备十三亿人口,去调查多少人?你马上可算出他有什么钱可供支付这调查。且不讲,中国统计法是禁止的,你是违法的,所以你怎么知道这数据的真假。  

然后才有第二步,我们大家都来做一个小学算术,什么意思,今后大家碰到这种事,都做一下小学算术。首先问一下,中国十三亿的20%是多少人?两亿六,我想谁都知道。然后我们不管前面那些事,我们从去年底,三十万亿的80%是多少?那也很简单,24万亿。24万亿除以2.6亿人,人均多少?很简单,不足十万。你们觉得一个人不足十万块钱的存款就是富人吗?说说看,这是小学算术。如果我再把两个数据搁在这,我想说你们可能就不知说什么了。中国城镇人口当中的就业人口3.2亿人,比刚才所讲的2.6亿人要多。把这个搁在那,你们想到什么呢?  

第二点,中国的农民工,以县以上计算达到两亿多,你们觉得怎么样。农民工打工后很多钱先存着,到春节前后再把钱往回带,往回寄,那么现在从(银行)卡里往回走。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你们觉得是什么问题,当然有人会讲存款人没有13亿人,13亿人太大,没关系,那么打个对折,存款人6亿多肯定有。那么仅工商银行个人账户就超过6个亿。刚才讲人均不到10万,现在人均不到20万,你们觉得是富人吗?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你们有兴趣可以去问任何一家银行储蓄所,有没有哪个家庭哪个人没事在它那儿存五千万、一个亿、三个亿、五个亿、十个亿,有没有?去问问看,没有!中国真正有钱的人在开厂办店,不在储蓄存款!这叫找错门了。你要找的是和尚,头上没有头发的。那你怎么跑道观里面找去了?!说道观里百分之八十是和尚,天知道那是什么玩意!明白吗,这都是些很简单的常识性问题,可是我们很多人对这常识性问题不假思索地就接受了。  

然后回头再来讲,关于开厂办店的问题。有人说,开厂办店那是富人吧,我说看你说什么了。我们且不讲开厂办店有多大风险,在中国80年代以来的历史中,有多少开厂办店的,你不管称老板还是称什么 “倒下去了”,这“倒下去”不是仅仅指企业倒闭了亏损了,死掉的人又在少数吗?  

且不讲这事。问一下开厂办店的资金跟你能对比吗,你一个月有三千块钱的工资,他有十个亿,好像他比你多多了。但是你有没有比错了?你的三千块钱是“消费资金”,什么意思,这个月你的三千块钱花掉,下个月我还有三千块钱工资给我,只要我还在这个岗位上工作。是不是这个概念?!他的十个亿是生产性资金、经营性资金,这十个亿这个月没了,下个月你给他十个亿啊?谁给?没人给。生产性资金、经营性资金怎么能跟消费资金去直接对比,“口径”错了。如果说这要做直接对比,在这样基础上要去讨论,我们所谓的“公平”,那么它的直接结果有一条。我们是这么说的,中国应该取消所有的民营经济,我们回到改革开放前去,大家都成为国有经济当中的一员,按今天来讲叫“打工”,过去叫“工作”。都到那个时期去,谁都不能拥有私人的、或个人的生产资料。你们觉得结果是什么?    

对于民营经济而言,这些企业至少解决三件事:第一个,财富创造;第二个,就业;第三个,纳税。这种资产中国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中国要发展出来,要有因特网,要有苹果,要有微软如此等等一系列,需要在这方面大发展。如果把这做简单的对比,就意味着我们就别发展了。所以这个事儿需要我们认真去考虑的。这里讲的是消费和收入情况中我们看到的事儿。很显然,中国的这样一种吃穿用中的消费,用来支撑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力不从心的。  

     

     (六)“住、行、学”的消费  

刚才我们讲,随着人们消费支出水平的提高,吃穿用所占比重在下降,那么与这个比重下降相对应的一定有一部分消费的比重在上升。这些内容是什么?是什么在消费中在上升?  

如果说有图,那么一看就看出来了,主要内容: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教育,住宅居住,我们把这些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叫“住、行、学”。为什么?  

大家知道中国有一个短语叫“衣食住行”,这是个顺序,先解决衣食,后解决住行,这是一个顺序。也许最初发明这句话的人并没有意识到它是未来发展的一种次序,也许他那时候已经有了最简单体会,但反正这里面有这事儿。  

那么什么是“住”,住就是住宅以及与住宅相关的新的消费。跟住宅相关的新的消费是什么,一个新的住宅有了,家具可能要进行调整,这是用;可能要换彩电,这是用;可能衣服要增加,可能锅碗瓢勺调整等等,这都是用。我所讲的新消费还不仅如此。住宅的环境好了,养猫养狗的环境怎么样,养鱼养鸟怎么样,种花种草怎么样,家里摆一些运动器械怎么样,这都是新的消费。  

第二点讲的是“行”:行首先得有身体健康,所以医疗保健,这是前提;第二,得有各种“道路”,不仅仅是指城市里我们称之为“马路”的道路,而且包含了我们所讲的高速铁路网、高铁等等。那么“行”还包括什么,并不是走路的“行”,还包括各种通讯网路,包括互联网,这是第二类。  

第三是“学”:学第一项是教育,第二是文化,第三是体育,再下来是娱乐,这些内容都包含在其中。  

那么一个最最简单的问题就出来了,问大家一句话,从北京上海这样超大型城市一直落到最低端的乡镇,这些内容在中国什么地方过剩,或者反过来在中国什么地方不短缺,说说看,有没有?这是问题的关键。  

 

刚才我们前面讲到,一种产品的短缺程度是这种产品的增长空间,记不记得。那么这些产品都处于短缺,这就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空间。而这些产品已经不是解决人们低端消费“吃、穿、用”的问题,是解决人们温饱型小康以后人们消费升级、消费结构调整的大问题。  

 

三、向全面协调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当我们在2002年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的时候,这个“全面”比“温饱型”多点什么叫全面?多到什么程度叫全面?能想清楚吗?或者反过来,当你把吃穿用住行学都解决了,你们觉得够“全面”了吗,在这之外你还能找到点消费的什么东西吗?所以这是我前面所讲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要解决的全面性的问题。  

第二,协调。为什么人们现在有诸多的意见。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看看你们劳心不劳心,房价上涨,议论纷纷;孩子就学,议论纷纷;医院排队,议论纷纷等等,你说劳心不劳心。你们有多少人是因为在商场里面买不到衣服、买不到鞋、买不到彩电、买不到洗衣机而感到骂街的,有多少人是这样?这种情况在八十年代有的是。现在这方面没了!  

              

      (一)从衣穿用到住行学的消费方式转变  

大家有意见提的问题主要就在“住行学”这方面,北京提的最多的是堵车,是不是?当把这些问题有效地解决了,不是短缺了,是不是这协调问题就大大地解决了。那么可持续发展,我们过去中国以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为自豪,全世界我占了13亿人口,我所占的土地面积各种资源等等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我解决了13亿人口。在解决这个问题中我花费了辛勤的代价,有过曲折,但我们毕竟解决了。  

GDP增长率而言,1949年一直到2009年,这60年的年均GDP增长率我们是9.6%。如果从改革开放算起,我们的增长率是9.8%。在解决吃穿用方面的那些缺口,那些不足,我们可以支撑住四、五十年经济在9%以上的高速增长。由于“吃穿用”这些商品本身的价格弹性,远远小于“住行学”(商品的弹性)。什么意思呢?一个人一顿饭吃五两,你叫他吃八两很难,即使价格再降,他可能吃的比五两多点,但吃不了七八两。但是住房,一个人可以住十平米,也可以住五十平米,所以其价格弹性是很大的。  

另一方面,住行学所需要支出的资金量是非常大的,比你买菜买衣服高多了。一套衣服一千块钱怎么样,一万块钱怎么样,而一套住房则是看你掏几十万还是几百万下去了。所以在这里面资金体量很大。  

既然前面解决吃穿用短缺可以支持我们四五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那么在解决住行学短缺的过程中,我们依然可以保证中国有10%左右的高速增长,延续三十年、四十年。这就是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经济的未来之所在。  

那么在解决住行学同时就是民生工程,我想这不需要再做更多细讲了。但是在这里面有很多事是需要我们做认真思考的。思考什么?住行学的产品从哪来,如果说吃穿用的产品绝大多数来自工业生产线,是工业化的产物,是工业经济的产物。为什么叫绝大多数,因为有一部分蔬菜水果是直接从田头上来的不经过工业生产线。这是工业化的结果,那么下面问,哪个工厂哪条生产线能生产出一个小区的住宅来?能够生产出医院,生产出学校,生产出道路来?等等。有哪个生产线可以生产出来?有吗?如果有的话,最好你们跟我说说,让我去看看,长长见识,免得叫孤陋寡闻,可是确实我没看到。  

                    

     (二)扩大消费性投资的重要性  

但是这些东西又不能离开工业,那是靠什么呢?用什么机制把由工业上所提供的各种原辅材料设备等集合成为住宅、医院、道路呢。什么机制呢?我们前面讲过,回到最前面,扩大内需。内需由消费和投资所组成。下面请告诉我,是用什么才能形成住行学所需要的消费对象和消费条件?投资。没有投资这个机制往前走,不能有效地集成这些工业产品,把它集成为消费对象和消费条件。所谓扩大消费,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  

所以中国眼下需要扩大的是投资,但是这种投资和我们通常所讲的生产性投资是不一样的,我们给它一个概念叫“消费性投资”,投资的结果不提供生产能力,提供的是消费对象和消费条件。  

这样关于投资和消费的问题我们才有一段话,这段话从哲学理念来讲是毛泽东思想,1956年,随着中国经济要进入工业化时代。毛泽东提出:在中国,要发展重工业这是已经确定了,要发展内地工业也确定了。但是如果真要发展重工业,首先要集中力量、集中资金发展轻工业;真的要发展内地工业,就要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发展沿海工业。因为轻工业沿海工业效率高、资金来得快,由它们提供积累才能发展重工业和内地工业。  

我们今天碰到的也是这事儿,如果真想扩大消费,先扩大消费性投资,消费性投资不扩大,那么消费扩大是句空话,消费率还得继续下行。刚才前面讲到,从2000年,消费率占GDP 62.3%一路下落到48%。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我们过去在2000年之前一直在解决吃穿用的问题,2000年我们温饱型小康实现了,已经吃穿不愁了,但是这条路没走回来,还在沿着这条路走,人们就发现已经没办法了。不好买东西了。  

如果说不是这样你们大家回去想一想,比如说咱们在座的做父母的。给你两万块钱让你到市场上买东西,你想能买什么?你还想买什么?读书的你们可能还没有家庭的程度,可以问你们父母,如果有两万块钱上街买什么?不知道。家里大致上该有的都有了,日常中缺的随时补。想不出什么东西,吃穿用方面想不出新的东西。  

关键在住行学上面。那么住行学在什么地方发生?这种消费性投资主要投在哪?在广大农村吗?在城镇。所以解决住行学的过程,就是中国城镇化的过程。这才有了我们今天题目的问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十二五往下走,是从什么地方转到什么地方?是从工业经济推动转变为城镇经济推动。工业经济要靠城镇经济来带动,这是我们未来将要走的道路。  

对于我们的企业而言,后面的关键问题是怎么有效地跟上城镇化步伐来发展你的企业。城镇经济需要大量的新产业出现。对于金融而言,不论是贷款还是股票,那些过剩产业,当然有好的企业,但是其增长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了。而短缺的这些产业,因为其整个产业在增长,这些产业的产品在增长,这些企业中形成不良资产的概率比较低。这如果跟金融在一块讲是另外一件事。当然还有各种产品。这是大路子。把这条路数把握好,那么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会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  

                       

    (四)城镇化影响下的中国经济发展  

这样的城镇化,在中国大致在五个层面上展开:第一个层面,北京上海这种超大型城市;第二个层面,区域性城市,比如广州深圳珠三角地区,南京杭州上海等长三角,北京天津等渤海湾,比如说海西,从厦门一直到福州,重庆成都一片西南地区,武汉长沙华中地区 都是区域性概念;第三个层次,省会城市,山东的济南,安徽的合肥如此等等;第四个层面,非省会的地级市;第五个层面,县乡镇。  

为什么是五个层面?如果你分成七个层面我没意见,因为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把道理讲清楚。那么我们就举第一个层面的例子来说明就清楚了。那还是2009年,我们在上海跟上海的市领导做了个讨论,问一句最简单的话,这句话你们大家也可以来回答。比如从今天说起,十年后的上海,是谁的上海?是今天在上海居住工作的那批人的上海吗?你们觉得呢,是吗?上海,作为现代化高速发展的超大型城市,在最小的地理版图上的考虑应该是全中国人的上海,大的地理版图的考虑应该是全球人的上海。什么意思?在中国,能过支付得起在上海的生活成本的并且愿意在上海生活的人进入上海。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吗,这句话的含义是在户籍制度功能逐渐降低甚至可能消亡的背景下,一个城市用来抵御外来人口源源不断的进入人口不断膨胀的最基本的机制是什么?消费成本。我的城市的消费成本很高,你没有支付能力,你就别在这过日子。把这个概念搁在这儿。和我们现在有些人讲,我在这个城里面过不下去了,工资太低你得给我提高,你就知道这两者之间可以打架了,和我们对超大型城市各种价格的管理方式以及人们的期待全变了。  

有本科生在北京毕业了,待不下去了,说北京如何如何。我们都觉得很奇怪,你待不下去了,干嘛还要待在北京,你干嘛不往下一个层面的城市走呢?是不是?如果那个城市还不行你再往下一个层次啊,谁讲中国13亿人口都要住在北京啊?所以这里面有一轮的大转换,这种转换的过程你们就知道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在人们的行为方式上会发生多大的变化。  

 

     (五)城市经济发展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我们随便举其中的几个例子来跟大家说一说,我们讲城市经济,它是一种完全崭新的经济我们许多人还不了解它。比如说教育经济、养老经济、医疗保健经济等等,这一系列经济里面许许多多东西都将给人们的观念造成严重的冲击,给人们的选择造成新的挑战。  

以教育为例,今年全国是900多万的高考生,高考的录取率大概是72%,恐怕这是最高的高考录取率了。因为前年是63%。但是问大家一句简单的话,今年的学子如果说是18岁,出生的年份是哪一年?出生年份应该是1993年,1993年的中国出生了多少人口?(我们假定参加高考的都是当年出生的。)两千万以上,什么意思?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连高考报名都没有报,不是吗?问大家一句话,是这些人智商太差吗?是这些人家庭经济能力不足吗?是这些人没有高考的愿望吗?都不是。  

是因为我们高校的体量太小,我们高校还在用指标招生呐。而这种指标招生最初影响的是高中生。后来就往初中抓起,初中再往下从小学抓起,现在都到幼儿园了!我都不知道再这样下去是不是要从妈妈抓起了。我们每年有多少家庭的家长送孩子到海外读书。一年花个十万二十万三十万他们把孩子送出去了,送了多少呢,一年送了几十万人出去啊。成本都是以十万二十万三十万人民币计算的。为什么这东西不能在中国?真的那些父母送孩子出去读书心中就那么有底吗,不是。无非避免高考,高考考不上,因为你的指标太少了。  

像这样的概念意味着什么,中国的高校要大量的扩张,可是高校扩招要怎么个扩招发儿?靠财政吗,靠着我们的财政支持能够办多少高校?我们之所以这样一个缓慢的步伐就是因为我们用财政的力量办高校。为什么不能用社会资源办呢?虽然我们也有一些民办高校,可是民办高校没有本科招生指标,它们只能通过成人高考,本来成人高考有个本科文凭也行,可是到了人事部门管理它还是两条线。全日制出来的本科生,指标内出来的属于干部待遇,那些夜大,电大成人高考出来还属于工人待遇。要知道我们现在走的还是改革开放前的那套制度。这东西在1982年就已经提出要打破,30年过去了,你就知道,果真我们要把教育变成一个真正的经济需要多少体质机制改革,需要改变多少的观念。  

当然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大家都到医院,为什么三甲医院高端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门可罗雀,因为我们吃的是医保,每一个医保的人在心态上都有一个最简单的想法,用最低的医疗成本获得最高端的医疗服务,所以大家都去找名医,可是我们就那些。实际上医疗市场本身是个多层次市场,有些是作为基本的医保,而高端市场应该是放开的,应该是市场解决问题。可是我们全打乱关系,这些事关系到人们的观念问题。  

再给你们举一个观念问题,北京到天津开了一个高铁,这个高铁呢,29分钟就到了,可是高铁开了一年多下来,人们发现北京到天津的小车没有减少,为什么?原因是从北京这头到北京南站没有对接,天津那头南站下来依然没有对接。所以呢,如果说从北京这头到北京南站坐车然后做高铁到天津然后那边下来再坐车到你要办事的地方时间加起来比你自己开着小车去长多了。你到东京去不会发生这些,全部对接。所以中国需要这样一个对接的环境。只有在对接当中,实现1小时内完成的快速交通,结果变成什么,你的地理概念变成时间概念。以后你不住北京也可能住保定,可能不住上海,住嘉兴住苏州,整个就变了。观念转变,你的行为方式全转变。  

当然要进行这样一项工作,从一开始这种区域的规划,就不能局限于行政规划。它就打破行政规划,大家就明白这样的城镇化对人们的思想方式,对人们的行为方式都会有多大的变化。当然今天讲这些都很早。30年后,我们再回头来看,这场变革深刻不深刻。